物業服務管理直接面向千家萬戶,是群眾關注的焦點、城市治理的難點。近年來,山東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抓緊補齊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各種短板”重要指示要求,聚焦解決物業服務管理這一基層治理難題,堅持“黨建引領、行業主管、基層主抓”,全面推進“齊魯紅色物業”建設,引領推動物業服務管理有效融入基層治理,有效提高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條抓塊統——健全
“紅色物業”領導體制
全域部署推動。山東省委印發《關于加強新時代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》,山東省委組織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《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全域提升攻堅三年行動計劃》,將“紅色物業”納入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布局,整體謀劃、一體部署、全域推進;召開“齊魯紅色物業”建設現場推進會,制定關于以黨建引領物業服務管理促進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水平的《指導意見》、“齊魯紅色物業”建設《三年行動計劃》,細化任務分工,明確標準要求和完成時限,構建起一貫到底、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。
強化市區統籌。把“紅色物業”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,推動市、區(市、縣)黨委書記牽頭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。市、區(市、縣)普遍建立組織、政法、住房城鄉建設、民政、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參加的綜合協調機制,明確職責分工,定期會商研判,形成齊抓共管、職責清晰、協調有力的工作格局,推動物業服務管理由“單兵作戰”向“多方聯動”轉變。
突出行業主管。充分發揮各級物業主管部門職能作用和專業優勢,督促落實行業監管和黨建指導雙重責任,推動黨建與業務互促共進。山東省、市兩級物業主管部門單獨設立物業管理處(科),16個市、110個區(市、縣)依托物業主管部門成立物業服務行業黨組織,加強對行業黨建工作的具體指導,直接管理近1000家規模和影響大的物業企業黨組織。
落實街社主抓。結合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,推動各市向街道(鄉鎮)調劑編制1.3萬余名,強化街道社區抓黨建、抓治理、抓服務職責職權。建立街道黨工委負責同志召集的物業管理聯席會議,定期研究協調解決物業服務管理有關事項;在社區居委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,加強對物業企業和業委會的指導和監督。制定物業服務質量考核評價辦法,明確街道社區黨組織考核分值占比不少于30%,提高黨組織話語權。
黨建鑄魂——厚植
業委會和物業企業紅色基因
打造“紅色業委會”。山東省加強街道社區黨組織對業委會籌備組建、換屆選舉的領導,建立業委會成員候選人聯審把關機制,明確不宜作為業委會成員候選人的具體情形;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社區“兩委”成員、黨員樓棟長、黨員干部等帶頭參選業委會成員,要求新成立業委會成員中黨員比例不低于60%;推動具備條件的業委會全部建立黨組織,建立業委會向社區黨組織定期報告工作制度,引領業委會規范運行、有效履職,充分發揮業委會聯結物業企業和業主的橋梁紐帶作用。
培育“小區紅管家”。加強物業企業黨建工作,建立物業企業黨建定期摸排機制,多措并舉推進黨的組織應建盡建,對未建立黨組織的,全部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,落實發展黨員計劃傾斜、招聘黨員職工等措施,為建立黨組織創造條件;推行物業企業負責人到社區報到制度,每年與社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,至少認領1個社區服務項目;對無物業服務的老舊小區,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,通過街道社區黨組織領辦公益性物業企業、引入國有企業等方式,為群眾提供保潔、秩序維護等基礎性物業服務;推動在網格(居民小區)建立黨組織,將物業企業納入網格黨建工作體系,吸收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作為兼職網格員,延伸黨的工作手臂和民生服務觸角。
多元共治——奏響
物業服務管理“大合唱”
黨建引領協商共治。山東省實行街道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制,注重吸納符合條件的物業企業負責人、業委會成員擔任“兩委”兼職委員,引導物業企業、業委會有序參與社區治理;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建立居委會、物業企業、住區單位等參加的議事協商機制,推廣物業服務管理聯席會議、業主懇談會、人民調解委員會“三會”制度,搭建議事協商平臺,定期組織各方共同協商解決物業難題;推行社區黨組織開放式組織生活,與物業企業、業主委員會黨組織黨課聯上、活動聯辦、工作聯抓,深化融合互動,凝聚治理服務合力。
“下呼上應”聯動整治。結合推進基層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,完善“網格呼叫、分級響應、部門報到”工作機制,推動綜合執法力量常態化進網格、進小區,加強對違法建設、噪音污染、占用消防通道等行為的聯動巡查和處置,做到快速響應、接訴即辦;針對一些群眾反映集中的難點問題,在全省開展物業領域“大排查、解難題、暖萬家”專項行動,建立與12345市民服務熱線溝通機制,定期梳理物業突出問題,今年已排查梳理8大類、52792個問題事項,由住房城鄉建設、市場監管、城市管理、公安消防等部門聯動開展專項整治,目前已化解90%以上。
社會力量參與治理。結合開展“一社區一法律顧問”工作,指導街道社區黨組織積極引入律師服務,協助審核物業服務合同、協調解決物業服務管理有關矛盾糾紛等;加大專業性社會組織培育和引進力度,推動在倡導垃圾分類、規范停車、鄰里守望中發揮好作用;發揮社會監督作用,指導各市定期在媒體公開發布物業服務“紅黑榜”,倒逼服務質量提升。